这份情谊,永不忘——阿尔及利亚老战士追忆中国岁月
这份情谊,永不忘——阿尔及利亚老战士追忆中国岁月
这份情谊,永不忘——阿尔及利亚老战士追忆中国岁月打开封面印有“八一”军徽(jūnhuī)的(de)毕业证书,首页的黑白证件照是一名阿尔及利亚青年。他叫布达乌德·卢纳,是一名参加(cānjiā)过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并曾来华接受飞行培训的战士。
60多年过去,照片(zhàopiān)中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两鬓斑白,但(dàn)照片背后的记忆依然清晰如昨。5月初,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记者在阿首都阿尔及尔采访了卢纳和他的老战友德里德·艾哈迈德·拉(lā)赫达尔。
5月7日,阿尔及利亚老战士布(bù)达乌德·卢纳在阿尔及尔接受新华社(xīnhuáshè)记者采访时展示他来华培训取得的航空学校毕业证书(bìyèzhèngshū)。新华社记者徐永春摄
1958年,中国成为首个承认阿尔及利亚(āěrjílìyà)临时政府(línshízhèngfǔ)的非阿拉伯国家。1959年至1961年间,阿临时政府先后派出两批共计27名(míng)学员赴华,接受飞行操控与地勤保障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这些学员成为阿独立后空军(kōngjūn)建设的中坚力量。
现年逾九旬的卢纳曾是一名轰炸机飞行员。他最初在叙利亚(xùlìyà)一所军事学校接受基础训练,但当(dāng)寻求更专业培训时遇到了困难。“当时(dāngshí),临时政府国防部长对我们说:‘唯一愿意接纳你们前去培训的是中国。’于是,我们出发(chūfā)了。”
1959年初,卢纳抵达中国。“我们立刻被中国人民的(de)活力与精神所震撼。那种感觉(gǎnjué),就像回到了家。”
卢纳所在(suǒzài)的轰炸机飞行培训小组驻扎在哈尔滨,学习操作伊尔-28轰炸机。他回忆说(shuō),中国不仅传授军事技能,更提供精神食粮。“中国人常说,物质固然(gùrán)重要,但(dàn)人是决定性的。这句话极具力量,对我影响深远。”
更令卢纳难忘的是中方的慷慨决定:主动提出把整座基地供给阿方学员使用一段时间,以便阿方自主(zìzhǔ)培养未来的飞行教官。“他们从未想过(xiǎngguò)控制我们,而是真诚地(zhēnchéngdì)希望我们独立自主。”卢纳感激地说。
同样在(zài)1959年,第二批赴华军事学员(xuéyuán)抵达中国,在石家庄的航校接受战斗机飞行培训。拉赫达尔就是其中一员。
这张摄于1959年的(de)(de)照片显示的是来华培训的阿尔及利亚军事学员与中国教官在一架战机前合影。新华社发
在培训基地,拉赫达尔曾问一名中方(zhōngfāng)指导员:“为什么中国人愿意帮助(bāngzhù)我们?”这名指导员回答说:“我们不是为了(wèile)利益而帮助你们。中国人知道什么叫被压迫,所以我们必须支持争取独立解放(jiěfàng)的正义事业。”
拉赫达尔回忆(huíyì)说,当时中国航校装备的是米格-15和米格-17战斗机,其中米格-15曾参与抗美援朝战争(kàngměiyuáncháozhànzhēng)。“中国把在米格-15战机上获得的实战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wǒmen)。”
拉赫达尔说,中国的援助远不止航空培训。1962年阿(ā)独立战争胜利后,更(gèng)多阿学员前往中国参训,雷达兵、通信兵、特种兵……“中国为阿尔及利亚系统培养(péiyǎng)一支现代化军队打下了基础(jīchǔ),这让我们从游击队走向了正规军。”
国家独立后,卢纳与拉(lā)赫达尔担任军队高级职务(zhíwù),把在中国收获的(de)技能、精神与友谊继续传承。时至今日,两位老战士依然珍藏(zhēncáng)着许多当年的老照片,把其中的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wěiwěidàolái)。拉赫达尔指着其中一张1961年拍摄的照片动情地说:“看,这是我教官的儿子,我把他抱在怀里!”
卢纳感慨道:“独立(dúlì)战争中,我们(wǒmen)得到(dédào)了中国的帮助。阿尔及利亚独立后,中国继续支持我们的发展,从教育到农业,从工程到医疗,我们患难与共。”
时光荏苒,中阿两国这段情谊跨越山海,历久弥新(lìjiǔmíxīn)。正如拉赫达尔(hèdáěr)所说:“在最困难的(de)日子里,是中国站在我们身旁。这份情谊,我们永不忘。”(记者:徐永春;视频:阮思潼、王松宇、李言)
打开封面印有“八一”军徽(jūnhuī)的(de)毕业证书,首页的黑白证件照是一名阿尔及利亚青年。他叫布达乌德·卢纳,是一名参加(cānjiā)过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并曾来华接受飞行培训的战士。
60多年过去,照片(zhàopiān)中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两鬓斑白,但(dàn)照片背后的记忆依然清晰如昨。5月初,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记者在阿首都阿尔及尔采访了卢纳和他的老战友德里德·艾哈迈德·拉(lā)赫达尔。
5月7日,阿尔及利亚老战士布(bù)达乌德·卢纳在阿尔及尔接受新华社(xīnhuáshè)记者采访时展示他来华培训取得的航空学校毕业证书(bìyèzhèngshū)。新华社记者徐永春摄
1958年,中国成为首个承认阿尔及利亚(āěrjílìyà)临时政府(línshízhèngfǔ)的非阿拉伯国家。1959年至1961年间,阿临时政府先后派出两批共计27名(míng)学员赴华,接受飞行操控与地勤保障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这些学员成为阿独立后空军(kōngjūn)建设的中坚力量。
现年逾九旬的卢纳曾是一名轰炸机飞行员。他最初在叙利亚(xùlìyà)一所军事学校接受基础训练,但当(dāng)寻求更专业培训时遇到了困难。“当时(dāngshí),临时政府国防部长对我们说:‘唯一愿意接纳你们前去培训的是中国。’于是,我们出发(chūfā)了。”
1959年初,卢纳抵达中国。“我们立刻被中国人民的(de)活力与精神所震撼。那种感觉(gǎnjué),就像回到了家。”
卢纳所在(suǒzài)的轰炸机飞行培训小组驻扎在哈尔滨,学习操作伊尔-28轰炸机。他回忆说(shuō),中国不仅传授军事技能,更提供精神食粮。“中国人常说,物质固然(gùrán)重要,但(dàn)人是决定性的。这句话极具力量,对我影响深远。”
更令卢纳难忘的是中方的慷慨决定:主动提出把整座基地供给阿方学员使用一段时间,以便阿方自主(zìzhǔ)培养未来的飞行教官。“他们从未想过(xiǎngguò)控制我们,而是真诚地(zhēnchéngdì)希望我们独立自主。”卢纳感激地说。
同样在(zài)1959年,第二批赴华军事学员(xuéyuán)抵达中国,在石家庄的航校接受战斗机飞行培训。拉赫达尔就是其中一员。
这张摄于1959年的(de)(de)照片显示的是来华培训的阿尔及利亚军事学员与中国教官在一架战机前合影。新华社发
在培训基地,拉赫达尔曾问一名中方(zhōngfāng)指导员:“为什么中国人愿意帮助(bāngzhù)我们?”这名指导员回答说:“我们不是为了(wèile)利益而帮助你们。中国人知道什么叫被压迫,所以我们必须支持争取独立解放(jiěfàng)的正义事业。”
拉赫达尔回忆(huíyì)说,当时中国航校装备的是米格-15和米格-17战斗机,其中米格-15曾参与抗美援朝战争(kàngměiyuáncháozhànzhēng)。“中国把在米格-15战机上获得的实战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wǒmen)。”
拉赫达尔说,中国的援助远不止航空培训。1962年阿(ā)独立战争胜利后,更(gèng)多阿学员前往中国参训,雷达兵、通信兵、特种兵……“中国为阿尔及利亚系统培养(péiyǎng)一支现代化军队打下了基础(jīchǔ),这让我们从游击队走向了正规军。”
国家独立后,卢纳与拉(lā)赫达尔担任军队高级职务(zhíwù),把在中国收获的(de)技能、精神与友谊继续传承。时至今日,两位老战士依然珍藏(zhēncáng)着许多当年的老照片,把其中的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wěiwěidàolái)。拉赫达尔指着其中一张1961年拍摄的照片动情地说:“看,这是我教官的儿子,我把他抱在怀里!”
卢纳感慨道:“独立(dúlì)战争中,我们(wǒmen)得到(dédào)了中国的帮助。阿尔及利亚独立后,中国继续支持我们的发展,从教育到农业,从工程到医疗,我们患难与共。”
时光荏苒,中阿两国这段情谊跨越山海,历久弥新(lìjiǔmíxīn)。正如拉赫达尔(hèdáěr)所说:“在最困难的(de)日子里,是中国站在我们身旁。这份情谊,我们永不忘。”(记者:徐永春;视频:阮思潼、王松宇、李言)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